《吕氏春秋·不二》:“老聃贵柔,孔子贵仁,墨子贵兼”。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,《左传》讲“礼”共462次,另外还有“礼食”、“礼书”、“礼经”、“礼秩”各一次,“礼义”三次;而讲“仁”只33次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晏婴对齐桓公说:“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,与天地并。”《左传》中也没有“仁义”并言的。由此可见,春秋时代地位最高的意识形态是“礼”。而《论语》讲“礼”仅75次,讲“仁”却有109次。可见,去孔子不远的吕不韦等人认为“孔子贵仁”是正确的。
孔子说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,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,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”(所谓损益,就是增加和减少)这就是孔子的历史观。孔子对传统文化是批判地继承。(孔子不仅继承了以鲁国为代表的西周的传统文化,而且还批判地接受了子产、史鱼、周任、管仲等贤人的思想和措施,尤其是用《诗》《书》《春秋》《易》等典籍教育学生,打破了贵族对学术的垄断。)孔子不再以“礼”为核心,而是以“仁”为核心。而且认为没有“仁”,也就谈不上“礼”和“乐”。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。
孔子理想中的人是仁人。“仁”字不见于甲骨文及金文,也不是孔子的原创,但是经过孔子的发挥、提倡,“仁”成为儒家学说的中心观念,这是毫无疑义的事实,《论语》共有58章专门讲“仁”,而其中虽然没有提到“仁”字,而事实上是讲“仁”的就更多了(如《学而时习之》及《吾十有吾而志于学》等章)。
《论语雍也》:“仁者先难而后获。”
《子路》:“刚、毅、木、讷,近仁。”
《阳货》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
《宪问》:“仁者不忧,……”
《有子》:“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欤?”
《里仁》:“观过,斯知仁矣。”
《颜渊》——颜渊问“仁”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,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仁乎哉?”颜渊曰:“请问其目?”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!”
仲弓问“仁”。子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;使民如承大祭;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;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仲弓曰:“雍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!”
司马牛问仁。子曰:“仁者,其言也讱。”曰:“其言也讱,斯谓之仁已乎?”子曰:“为之难,言之得无讱乎?”
樊迟问“仁”。子曰:“爱人。”
“仁者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。”
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人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(生命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,仁是自我实现。)
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
“惟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”
“为仁有己,而由人乎哉。”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
“能行五者(恭宽信敏惠)于天下为仁。”
……
讲了这么多“仁”,究竟“仁”的内涵是什么呢?
孔子对曾参说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参告诉其他同学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“吾道”就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,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,必然是它的核心。分别讲是“忠恕”,概括讲是“仁”。
孔子给“恕”下的定义是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这是“仁”的消极面。“仁”的积极面是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求“仁”的方法是:“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”,就是推己及人。实现自我就是“忠”,推己及人就是“恕”。由人(偶、社会)以知自己(忠),由推己及人(恕)以知天道,这就是中国哲学由“礼”和“仁”求本体以打通天人的特殊路线。和西方哲学由自然现象求本体以打通天人的路线不同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