邑廪生:本县廪膳生员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始,凡考取入学的生员(习称“秀才”),每人月廪食米六斗,以补助其生活。后生员名额增多,成化年间(1465——1487)改为定额内者食廪,称廪膳生员,省称廪生;增额者为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,省称增生和附生。清沿明制,廪生月供廪饩银四两,增生岁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,可依次升廪生,称补廪。参见《明史·选举志》、《清史稿·选举志》。
诸生:本指在学儒生,见《汉书·何武传》。唐代国学及州、县学规定学生员额,故称生员。明清时期,凡经考试取入府、州、县学的生员,通称诸生。
孝廉: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,孝指孝子,廉指廉洁之士,由郡国推举,报请朝廷任用。明清科举制度,举人由乡试产生,与汉代孝廉由郡国推举相似,故称举人为孝廉。
童试:明清时期应试生员(秀才)的考试,称“童生试”,简称“童试”。童试共分三个阶段:初为县试,录取后参加府试,最后参加院试,录取即位生员。
举进士:考中进士。隋唐科举设进士科,历代相沿,以进士作为入仕资格的首选。明清时期,科举共有三级考试:一曰院试,考中称生员;二曰乡试,考中称举人;三曰会试(由礼部主持),考中称贡士。贡士再经复试(由皇帝派员主持)和殿试(在宫廷内由皇帝主持)。被录取者分为三甲:一甲赐进士及第,二甲赐进士出身,三甲赐同进士出身;统称为进士。
科试:也称科考。乡试之前,各省学政到所辖府、州,考试生员,称为科试。科试获第一名称领冠军。科试成绩一、二等的生员,册送参加乡试,称录科;被录取的生员称科举生员。
秋闺:即乡试。各省乡试在仲秋八月举行,故称秋闺。闺:科举考场,又称贡院。
评论